一、目标定位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尤其是在群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以及《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的要求,“十三五”期间,江西省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青年职业学院(江西省团校)共青团理论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针对共青团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共青团学科建设为核心,加强共青团基础理论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团建思想指导构建科学的共青团学科体系,形成一批有创新性、高水平、对共青团工作与理论研究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注重外引内培,聘请一批从事共青团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成为中心的兼职研究员,聘请相关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知名学者指导并开展重大项目的研究,通过研究项目的开展带动中心学术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科研成果的转化,中心将把共青团理论研究和课程的开发相结合,在二至三年开发出两门以上适用于市县级团干部培训需要的新课程,促进最新研究成果向教学层面转化,在更新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水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力求把中心建设成为共青团理论研究、学科建设、科研队伍建设、学术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的重要中心。
二、重大任务
(一)科学研究
“十三五”期间,我国社会发展和政治生活领域中将有一系列大事、要事发生。借助建团95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等系列活动,中心在设计“十三五”科研布局时,将以共青团学科建设为主线,突出两大重点来进行。
第一项为“共青团基础理论研究中的重大创新”,将在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建设:
1、共青团章程及发展过程研究;
2、共青团支部组织结构特点及运行机制、评估体系研究;
3、井冈山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组织动员青年方式研究;
4、团组织运行基本规律及规律类型研究;
5、团与青年及青少年自组织研究。
第二项为“共青团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将着力从以下五个层面的现实问题展开研究:
1、共青团活动品牌形式、运行方式研究;
2、互联网背景下青年创新创业模式研究;
3、新的历史条件下共青团服务大局能力建设研究;
4、青年阶层固化与社会流动问题研究;
5、新媒体发展背景下团建新路径的探索。
(二)人才培养
“十三五”期间,努力建成一支数量充足、学科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以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相关领域学科带头人为重点,着力培养和引进2-3名学科带头人,3-5名优秀中青年学者充实专职研究队伍。对于有较大学术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师实行“传帮带”和“一对一”的导师制等多种措施,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发展潜力好、团队精神强的青年学术骨干申请校内外相关科研基金项目。
另一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和造就有较大发展前途的年轻学科、学术带头人。制定和建立学科、学术带头人的激励、培养的长效机制,尤其是鼓励、支持学科、学术带头人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进行定期学习、访问和进修,在政策、待遇、教学科研平台等多方面、多渠道提供支持和倾斜,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批学科领军人物。
(三)咨询服务
一是着重抓好中心主攻方向的研究成果向教育教学层面的渗透和转化,围绕专、本科院校团课和各级团干部培训的教育教学及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研究,形成系列参考资料,为教育教学服务;二是着重抓好科研成果向社会、向政府的咨询服务转化。通过与有关研究部门的联合、协作,一方面提升中心服务社会、服务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同时也增强基地研究成果的辐射作用,增强特色社会服务能力。
(四)学术交流
中心强调学术交流意识,提升学术交流能力,以增强基地的学术辐射力和影响力;着力组织高层次、小规模的学术论坛以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注重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交流以增强跨学科综合研究能力。每年至少举办1次全国性大型学术研讨会。通过共青团理论、青年工作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打造1-2个创新团队。
(五)资料和信息化
根据中心现有力量和条件,“十三五”期间将着力在基地硬件建设方面加大投入,特别是在科研硬件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做好中心期刊“青年发展论坛”的编辑出版工作,建设好基地中文网站,做好动态信息和科研活动、项目进展方面的网络信息发布工作;同时,主动与江西省内各地市区县紧密合作,从人才培养、智力支持、团干培训、合作研究、调研基地建设等领域全方位一对一衔接。配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复旦大学智库中心、河南省青少年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完善国内共青团理论研究数据库的建设,并着手建设与共青团理论研究相关的国内研究文献索引数据库、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成果数据库以及中心项目管理数据库,共同推进智库的引领效应。
三、科研项目规划
中心以共青团学科建设为核心,将以共青团基础理论、胡耀邦团建思想、团史及团江西地方史、共青团改革创新为主要研究方向。
在共青团基础理论研究方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共青团理论研究曾出现过辉煌,二十多年来,共青团学的研究,在江西和全国出现了停滞状态,研究的方向转向了青年学,以至于这门学科远远落后于其他社会科学,在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中还没有明确的地位,而这些又反过来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共青团学科建设的发展和团的工作。因此,本研究方向正好弥补了中国共青团理论研究的空白,可以深入揭示共青团的运行规律和具体运行方式,更全面地把握团与党及社会各类组织的政治关系,更好地发挥共青团的职能作用。主要内容有:共青团支部工作研究、团工作方法论研究、团干部管理研究、团员管理研究、团组织构架研究、团的社会关系研究、团的活动研究、团的工作规律研究、少先队工作、青联工作、学联工作研究等。
在胡耀邦团建思想研究方向,胡耀邦创造性地执行中共中央的指示,开创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共青团工作最为活跃,最富成效的辉煌时期,并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共青团建设思想,是共青团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对其组织、思想、作风建设、团的活动、党团及团青关系、青年及其教育和引导、少先队工作、团的工作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揭示共青团的运行规律。主要内容有:胡耀邦团建思想、队建思想研究等。
在团史及团江西地方史研究方向,依托江西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将井冈山精神寓于共青团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内容有:共青团历史概论、井冈山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组织动员青年方式研究、民主革命时期团江西史研究、中央苏区时期团史研究、改革开放后的团史研究等。
在共青团改革创新研究方向,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群团改革作出重要指示,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的实践需要出发,探索研究反映当前共青团改革创新现实需求和决策需要的研究成果,突出研究成果的指导性和适用性。主要内容有:新的历史条件下共青团服务大局能力建设研究、互联网背景下青年创新创业模式研究、关于全国范围内的共青团组织“强三性、去四化”的机制探讨、新兴领域团建工作创新机制研究、共青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研究、“网上共青团”工程研究、共青团密切联系青年的体制机制及方式方法研究、青年阶层固化与社会流动问题研究、青年政治认同与政治参与研究、青年价值观与思想引领路径研究、共青团思想引领产品化机制研究、共青团与政治组织关系研究、共青团干部和团员的自我修养研究、共青团活动品牌研究、共青团重点工作评价机制研究、共青团工作青年参与机制研究等。
“十三五”期间,在上述四个主要方向力争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方面有突破,围绕一个主攻方向,每年向全省公开招标3项以上的重大招标项目。出版专著、教材8-10部。发表核心期刊、CSSCI论文5篇以上。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3项以上,其他优秀成果奖(省厅级和国家级学会)5项以上。提供给党政领导、上级或课题委托机构重要决策咨询报告或内参报告1-2篇。
四、体制机制改革
(一)运行管理
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形成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科研管理体制。通过承担上级部门下达的、社会机构委托的调研工作任务和重要科研项目,产出高水平的调研报告、科研成果,为团省委制定重大决策提供建设性的咨询建议,完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
建立科学、公平、规范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适当延长评价周期,由单纯的数量评价转向更加重视质量评价,营造竞争向上的学术环境,激励科研创新,催生重大成果;明确学校、基地有关职能部门以及学术带头人的任务和职责,形成高效、通畅的运行体系;结合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探索新型科研平台与研究基地的组织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为充分挖掘基地科研人员的潜力创造良好环境与条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评议、评审、学术决策咨询和学术监督工作中的作用,保证学术评价客观公正、学术决策规范科学,推动科研发展与学术繁荣。
(二)开放方案
作为目前全省唯一的共青团理论研究科研创新平台,基地将采取学术研究、人才资源双向开放的运行机制。
研究课题对校内校外开放。基地每年提出年度科研选题,通过江西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理论研究会秘书处向社会公开发布,重大选题采取招标制。根据谁立项、谁出资、合作单位独立承担子课题,并享有平等著作权等原则,建设开放型研究基地;研究力量对校内校外开放。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通过接受访问学者、吸收依托单位教学轮空的教师参加研究等方式,使基地成为共同的科研平台。
(三)资源利用
基地将充分利用依托单位的一切有利条件,并积极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通过申请财政专项、完善配套资金政策、争取专项资助、争取服务性横向课题经费等渠道,在条件建设方面做到年年有投入,五年上一个较大台阶。
充分发挥中心的现有科研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学科结构;建立多学科合作研究的引导、激励机制,以前沿性创新课题和重大项目为载体和纽带,凝聚学术团队、推进学科交融;以学科交叉为基础,强化各研究方向的特色,培育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密切基地和社会、政府职能部门等的合作,在合作与服务中开展技术创新,锻炼科研队伍,提高学术水平,推动科研成果应用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建立并完善跨学科信息沟通的网络信息平台和运行机制,活跃学术气氛,促进学术的交流与合作。
(四)人员聘用及流动
基地的人员聘用采取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好现有人才、用好流动人才“三管齐下”的方式,保证核心团队的高水平和相对稳定,巩固兼职和流动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基地的研究力量。对专职研究人员,严格执行依托单位的进人标准和基地的全员目标考核制度,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管理原则,对于不适应岗位要求的研究人员执行在依托单位内部进行岗位调整或解聘的有关规定,使研究队伍保持生机与活力。
五、条件支撑
基地依托单位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将采取三项建设措施,对基地建设重点扶持。
(一)设立人文社科基地发展建设专项基金、人才引进基金、博士科研启动资金、重点岗岗位津贴规定等科研配套政策。
(二)依托单位每年为人文社科基地投入专项研究基金不少于20万元。
(三)中心配专用办公场地和图书资料室。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江西省团校)共青团理论研究中心(代章)
2016年9月30日